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党务公开目录 >> 思想建设情况 >>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

中北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

签发人:路飞飞 发布时间:2012-11-19 17:44 点击量:

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,全面贯彻、落实中共中央、国务院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》(中发[2004]16号),加强和改进我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,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,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,结合我校实际,特制定本实施意见。

一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

1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、毛泽东思想、邓小平理论和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,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,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,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,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,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,大力弘扬“太行精神”,育人为本,德育为先,一切为了大学生的发展,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,解放思想、实事求是、与时俱进,坚持以人为本,贴近实际、贴近生活、贴近学生,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、实效性和吸引力、感染力,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。

2、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,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,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,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,教育与管理相结合,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等基本原则,体现时代性、把握规律性、增强实效性,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,从观念、内容、方法和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,建立长效工作机制,有效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。

二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

3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,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、毛泽东思想、邓小平理论和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,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、基本路线、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,开展中国革命、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,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,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,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。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,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,开展各民族平等团结教育,把民族精神教育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,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。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,认真贯彻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》,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、加强诚实守信教育,广泛开展社会公德、职业道德、家庭美德和公民道德教育。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,加强民主法制教育、人文素质教育、科学精神教育、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教育,全面深入进行素质教育。

三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

4、实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“精品课程建设工程”,学校按照每生每年1015元划拨教学与学科建设经费,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纳入学校重点学科建设,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,积极申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点,扶持和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带头人、学术骨干和优秀教师,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层次,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,切实改革教学内容,改进教学方法,改善教学手段,实施“启发式、疏导式、讨论式、参与式”教学形式,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,增强教育教学内容的针对性、说服力和感召力,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。

5建立形势政策教育资源库,把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纳入学校的整体教学计划,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,组织大学生形势政策报告会,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热点、难点问题,邀请学校领导、相关专家、学者和地方党政领导为大学生作形势报告,为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形势政策教育,帮助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,正确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,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。

6、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和全体教师的育人作用,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,全体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,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,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。制定《中北大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》,加强师德建设,规范教师从教行为,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考核体系,探索建立教师教书育人评价机制,建立相应奖惩激励机制,将师德表现和教书育人情况纳入考核体系,并将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职务、职称的晋升、聘任挂钩,对在课堂上散布违背宪法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观点、言论的教师,一经发现,要严厉批评和警告,经教育仍不悔改的要坚决调离教师岗位。

四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

7、要高度重视学生党员发展工作,坚持标准,保证质量,把优秀大学生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。对入党积极分子要注重早期培养,加强制度建设,严格发展程序,进行系统的党的知识教育和实践锻炼。对大学生党员要加强党员先进性教育,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,提高党性修养,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。要坚持把党支部建在班上,努力实现本科学生班级“低年级有党员、高年级有党支部”的目标。创新学生党支部活动方式,丰富活动内容,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,使其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堡垒。高度重视研究生党组织建设,切实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。

8、坚持党建带团建,加强共青团和学生组织建设,加大对学生干部和团员的教育、培养和管理力度,加强对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,支持和引导学生社团健康发展,按照在校生人均不低于20元的标准核拨团工作经费,用于团组织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活动,充分发挥共青团、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在教育、团结和联系学生方面的优势,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,调动和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、自我管理、自我服务的职能,更好地体现桥梁和纽带作用,开展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,把广大学生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,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。

五、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

9、将社会实践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,规定学时和学分,要求在校本专科学生必须至少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,且社会实践活动时间每次不少于2周,并制定管理考核办法,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,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,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,使社会实践活动制度化、规范化。在健全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制度的基础上,积极拓宽校内外实践教育渠道,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,探索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、与服务社会相结合、与勤工助学相结合、与择业就业相结合、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机制,为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。

10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和时代特征、符合我校特色的校园文化,完善校园文化设施和景观建设,开展积极向上的学术、科技、体育、艺术和娱乐活动,把德育与智育、体育、美育有机结合起来,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中,充分利用五四、九一八、国庆、一二九、校庆、开学典礼、毕业典礼等重要节庆日、纪念日和重大活动,开展特色鲜明、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,激励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优良传统,坚定政治方向。

11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,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,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、经典影视欣赏、主题班会、讨论会、座谈会、社会实践等为载体,利用校园宣传栏、广播、电视和报纸等信息资源,营造了良好的正面导向,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。按照思想政治工作新“三进”的要求,通过有计划地调整宿舍,实施按院(系)相对集中居住,有步骤地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。通过23年的实践探索,确保每个学生公寓楼都设立政治辅导员工作室、学生阅报室和学生党团组织。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,巩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,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——“红色太行”,为学生提供一个自觉接受教育的空间,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。

六、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

12、继续实施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,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教育,教育和引导学生自觉树立当代大学生的良好风范和形象,围绕基础文明修养、团队精神、社会责任感、理想信念四个主题,通过宣传、讨论、学习、实践等形式,建设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。深入开展法制教育,普及法律知识,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、纪律观念和安全防范能力,严格校规校纪,加强对大学生的管理,坚持每周院(系)查、每月校查制度,对学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清查,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,维护学生群体的稳定。

13积极探索新时期大学生的考核与评价体系,开展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,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,从“思想道德素质”、“科技文化素质”、“身体素质”、“人文素质”和“创新实践素质”等方面,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行评价,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完善知识结构,自觉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,全面成长成才。实施学风建设工程,完善激励和惩罚机制,落实政治辅导员、班主任跟班听课制度、晚自习检查宿舍制度,以管促建,通过组织“学风建设达标”活动、“优良学风班”评选、各类学科竞赛、教师师德师风达标、评比活动,发布学风状况简报等形式,调动广大师生参与学风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,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,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。

14、推进创新教育工程,将创新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,分学科、分层次,从创新意识、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等方面入手,通过政策支持、资金扶持和教师指导等形式,鼓励学生进行专业研究,加大对自然科学研究、发明专利的扶持与资助力度,进一步加强创新教育,调动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和创造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,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。强化人文素质教育,充分利用第二课堂,通过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、学者、教授来我校做报告,组织博导论坛、博士论坛、读书竞赛等形式,提高青年大学生人文素养,丰富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,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、审美情趣、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,推进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。在此基础上积极申请成立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,进一步扩大我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范围,丰富人文素质教育的载体,提升我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层次。

七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机结合

15、继续坚持“扶贫、励志、建校”的助困工作理念,实施“扶贫励志工程”,建立完善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体系,拓宽助困资金筹集渠道,加大资金投入,学校确保从学费收入中划拨10%用于资助贫困学生,增加勤工助学岗位,扩大资助面,鼓励有条件的院(系)开办助困产业,主动筹集助困经费,在大学毕业生中开展爱心接力承诺活动,争取更多兵器助学金、国防奖学金以及助学贷款,重视对贫困生进行精神上的激励和思想上的引导,培养学生自立、自强的品格,做好大学生助困工作,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。

16、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,按130004000的比例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,实施“心理健康工程”,完善心理健康教育“三级网络”,推行学生心理状况普查制度和班级心理联络员制度,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档案,分类型、有重点地采取全面教育、个别跟踪等心理健康教育形式,提高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,增强大学生自我心理教育能力,培养身体健康、人格健全的合格大学生。

17、实施“成才服务工程”,建设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、大学生思想品德指导中心、大学生科技活动指导中心、大学生学习指导中心、大学生勤工助学指导中心、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、大学生社团活动中心、大学生文体活动中心,开展全方位、多渠道的教育、咨询、指导和服务,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、生活、思想等各方面遇到的疑惑和困难,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服务,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。完善学生来访接待制度,通过开通学生网上访问主页、公布接待电话、设立学生意见箱等措施,畅通学生反映问题的渠道,加强了学生与学校之间的联系,实施政治辅导员宿舍谈心制度,及时了解学生思想,把握学生动态,解决学生存在的各种困难与疑惑。

18、坚持“面向市场、双向选择、完善服务、加强指导”的就业方针,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,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工作考核评估、奖励机制和就业服务体系;开设就业指导课程,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,准确把握就业形势,确立符合实际的就业目标,提高大学生就业、创业能力。

八、积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和保障机制

19、建立健全与法律法规相协调、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,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,成立中北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委员会,具体负责制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划,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。构建由党委书记总负责,党总支书记主抓,党政共管,相关部处宏观协调和指导,各院(系)具体落实,党政群教齐抓共管,全社会大力支持的条块结合、网状运行的全员参与、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。成立院(系)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考评组,完善院(系)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考核和奖惩机制,加强对院(系)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考评,调动各院(系)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,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层次,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。

20、按照学校事业费和学生缴费总额的2%4%设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经费,加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资金投入和物质支持,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和落实。逐步建设一支以政治辅导员为骨干,其他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为补充,导师、任课教师、学生党员、学生干部各负其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,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强大合力,积极促进和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。

21、适应形势的发展,建立、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制度,积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,不断探索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、途径和方法,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,有的放矢,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。

九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

22、本着“公平、公正、公开”的原则,对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选拔和引进采用公开答辩、考试等形式,高标准选人,把好入口关,将一批真正热爱思想政治工作,注重理论学习,在工作中能够做到有全局、有创新、有重点、讲奉献的人员选拔到思想政治工作岗位上来,充实思想政治工作队伍。坚持选拔、使用、管理、培养、提高相结合的原则,在“保持稳定、提高质量”的工作前提下,采取有力措施,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或选送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进修学习等形式,建立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学习研究制度,加强对思想政治人员的教育和培养,按照1200的比例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职政治辅导员工作队伍,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。

23、积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考核、评估和奖惩机制,加强对政治辅导员的管理、考核力度,通过量化考核,把考核结果与政治辅导员的奖金、津贴、荣誉、晋升、职称评审等挂钩,增加激励效果,协调,完善、落实政治辅导员选拔、聘用、考核、晋升、职称评审制度,切实解决政治辅导员的出路问题,免除政治辅导员的后顾之忧,调动政治辅导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,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。

24、规范班主任助理的配备和管理,加大对班主任助理的教育与指导,完善班主任助理队伍建设,充分调动其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,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,指导其结合班级学生的思想实际,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和引导活动,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和价值观。